logo

文言文中“则”字的多种释义及其翻译举例

本站 1736
在古代汉语中,“则”一字内涵丰富,其用法多样且灵活,在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虚词亦是实词,并可作为连词、副词以及助动词使用,展现出中国古代语言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

首先,则作为一个重要的连词时,通常表示前后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则”,可以理解为“就”。例如,《论语·颜渊》中有:“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此处两个"则"均表达的是因果或条件关系,译作现代汉语即:具备某种品质的人必定会有所表现(如言论),但表现出这种特质的人不一定都具有该种内在素质;同样地,拥有仁爱之心之人必然会有勇气,然而勇敢之士却未必都有深厚的仁爱心肠。

其次,当“则”被当作副词运用时,常用来强调对照或者转折的关系,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可是”、“反而”。《史记·项羽本纪》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而项梁尤器重任之。初起之时,年少则怒马疾驰于阵前也,壮岁之后,则沉稳持重以指挥三军耳。"此段记载了项羽少年和壮年的对比状态,其中的“则”起到了明显的转折连接作用。

再进一步探索,“则”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其充当判别式的助动词角色上,用于引出判断性结论,相当于今之“乃”、“就是”。比如,《孟子•离娄下》曰:“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间,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里的“则是”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意指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正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一番艰难困厄的生活磨砺。

另外,“则”还可用做顺承连词,表顺序先后之意,类似现代汉语里的“然后”。古诗文中常见此类应用,例见杜甫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随... 则…”两句便呈现出自然景象按部就班发生的连续过程。

综上述可见,“则”字在中国古典文学及历史文献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不同的语法功能展现了古人精妙绝伦的语言艺术魅力,同时也反映出他们深邃严谨的思想体系和生活哲学观照下的世间万象变迁规律。无论是描绘事物间复杂的联系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起伏,“则”这一汉字都在千年岁月流转中不断绽放异彩,成为中华文化瑰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标签: 则字古文翻译